5月28日下午,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注入桩基,十巫南高速57根深水桩基圆满完成浇筑!作为项目建设的“生命线”,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,犹如为十巫南高速的建设进程装上了强劲的“加速器”,向着通车目标全力冲刺。
白沙河1号特大桥全长1006米,桥面净宽11.5米,主跨为150米的连续钢构设计,宛如一条钢铁巨龙,横卧在山水之间。而其中的16号主墩,更是整座大桥的“定海神针”。它矗立在白沙河水库核心区域,70米的深邃水域下,沟谷河床斜岩地质复杂多变,堪称施工中的“拦路虎”。主墩承台下的30根直径2.5米的深水桩基,每一根都肩负着支撑大桥的重任,要穿透层层复杂岩层,精准扎根,其施工难度在业界都极为罕见,仿佛是在水下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“穿针引线”。
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,项目团队毫不退缩,秉持“技术先行、精准施策”的原则,以一系列创新技术组合拳,向难题发起了猛烈进攻。针对复杂地质条件,团队发挥智慧,构建起水上钢平台作业系统。原本波涛起伏、极不稳定的水面,在这一系统的“魔法”下,瞬间变身成为坚实可靠的施工场地,为后续作业搭建起稳固的“舞台”。
当遇到斜岩角度高的困境时,团队更是大胆创新,首创“冲击钻预引孔+振动锤跟进沉桩”工法。这一巧妙的工艺,就像是为桩基量身定制了一套坚固的“铠甲”,让钢管桩能够稳稳地嵌入8米深的岩层之中,为桩基筑牢根基。同时,创新运用刚性钢护筒,稳固孔壁并隔绝水压,将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水下环境,奇迹般地转化为可控的“陆上”作业空间。此外,团队还通过精准冲击钻斜岩找平,并预先凿出定位凹槽,为钢护筒打造出稳固的“基座”,确保每一步施工都精准无误。在护筒定位精度要求极高的情况下,采用全站仪实时动态监控,就像一双时刻紧盯的“眼睛”,将垂直度偏差牢牢控制在0.1%以内,真正实现了桩基的“横平竖直”。
为攻克深水承台施工这一难题,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,项目团队再次展现出创新精神,采用“钢护筒牛腿+底模平台”工艺。他们在桩基钢护筒上精准切割至优化标高,随后将牛腿与承重梁可靠焊接,巧妙地利用既有结构,构筑起承台施工的稳固支撑体系。这一创新工艺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,更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30%以上,创造了施工奇迹。
十巫南高速项目全长84.9公里(其中,湖北段78.62公里,陕西段6.28公里),经过两省三县七乡镇,桥隧比高达85.6%。目前,项目整体投资建设已过半,路基土石方完成73%,圬工防护完成45.15%;桥梁桩基完成90%,圆柱墩完成67%;隧道开挖初支完成62%,二衬完成55%。十巫南高速建成后,将有效完善省际出口通道网络,促进鄂陕渝毗邻地区资源互通、产业协同,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项目也将进一步强化十堰交通枢纽地位,为其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。